观点 | 新发展格局中的教育使命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记者 杨桂青 苏令
嘉宾
闵维方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马陆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什么是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如何作为?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两位权威专家。
教育要融入新发展格局
面向“十四五”,创新型国家和人民美好生活是发展方向,抓关键、补短板是工作重点,而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会更加突出。因此,教育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双循环”。
记者:什么是新发展格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教育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马陆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发展政策的重大战略调整,是长久之策而非权宜之计,将长期指导我国未来发展实践,意义十分重大。近两年来,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各国加深了对自己国家产业安全的忧虑。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的大国,正在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表明我们首先要完善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确保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安全,不能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同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面向“十四五”,创新型国家和人民美好生活是发展方向,抓关键补短板是工作重点,而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会更加突出,在未来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又会起着民生兜底作用。教育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双循环”。
闵维方:要理解新发展格局以及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理解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及当前与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国际挑战。从国内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这个战略判断是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势。从国际上看,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陡然发生变化,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国际环境。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构建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新发展格局,而构建这一格局的目标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没有扩大内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战略格局就不能形成。
教育在扩大内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版图上,基础教育有着为人的一生成长奠基的作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青年一代通向社会的“双车道”,继续教育则为工作人员增值赋能。
记者:新发展格局要求将扩大内需、满足内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扩大内需、满足内需方面,教育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闵维方:要理解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性作用,就必须理解教育在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上的作用。教育在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第一,我国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过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普遍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质量,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基尼系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有效措施。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将为提高居民消费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优质公平的教育可以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教育是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教育投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生产操作能力和经济运作视野,促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互为促进、和谐发展的城镇化,这也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三,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同时,教育还可以改变人的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技能,丰富消费方式,刺激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层次,优化消费结构,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第四,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身也是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扩大教育规模、增加各级各类受教育者群体,提高教育质量都需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采用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增加教师队伍人数,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都需要消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扩大社会总的消费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马陆亭: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版图上,基础教育有着为人的一生成长奠基的作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青年一代通向社会的双车道,继续教育则能为工作人员提值赋能补充营养。面对庞大的内需,基础教育需要把孩子们的底基打牢、打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把青少年走向社会的本领教到,继续教育需要开放灵活有用,总之都要做好内涵发展工作。
面向新时代,百姓观念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民族复兴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培养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为此,在教育供给和政策安排上,需要以完善学校教育结构体系为基础,规范和引导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激发各教育组织的活力,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及其与社会的沟通与衔接,加强学分银行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面向未来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毕业生不宜再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必须经过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环节的培养。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双循环”
我国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建立互利双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作用。
记者:在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时,为什么中央在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还特别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教育在“双循环”相互促进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闵维方:这是因为我国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进行的,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产业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既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受益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相互交往。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建立互利双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作用。
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处与共同繁荣的有效机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有500多万名学者、学生出国访学或留学,而且我国还接收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来华留学生。这些出国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极大增进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为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我们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一方面,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使教育成为促进“双循环”的有效机制。
马陆亭:系统论认为,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封闭的系统一定会走向混沌。面向未来,要认清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而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的。所以,对外开放要服务国内大循环,而国内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对外开放的环境,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壮大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地位。开放是滔滔大势,教育是继承创新性活动,学校是开放型组织,我们需要通过主动作为,使教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我们应该看到各国比较优势存在、资本趋利性本质存在、创新降低成本趋势存在等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要素不变,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的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要开门办学。“双一流”建设大学要主动关注未来全球产业链布局变化,积极作为,助力国家开放大局。
攻克“卡脖子”技术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走出“象牙塔”是大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是近现代以来高水平大学成长的重要法则,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把理论创新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当作自己的重要使命。
记者: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如何更好地为这一目标服务?
闵维方:“十四五”规划《建议》把科技创新摆在十二项重大规划任务的首位,这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担负起我国新发展格局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要更好地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导性地位。在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70%以上是由大学承担的。
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我国研究型大学需要更好地通过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基地与广泛的社会联系,促进各类创新成果的传播与扩散,增强社会创新活力。一方面,需要加强大学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自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企业合作,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使得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能够较大程度、较低成本地获取大学的各种基础研究成果,提高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马陆亭:必须认识到,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推手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为推动大变局发挥关键甚至决定性作用,一要全面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学科规划、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服务;二要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头雁”引领作用,全面渗透各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创新和融合探索,培养时代新人;三要把基础学科做扎实。
“十四五”时期我们既要抓关键也要补短板,而“卡脖子”技术恰恰既是关键也是短板,因此是攻坚克难的重中之重。走出“象牙塔”是大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是近现代以来高水平大学成长的重要法则,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把理论创新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当作自己的重要使命。当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我们的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也要发挥知识技术人才优势,主动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与市场的结合。
教育要培养堪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是心脏动力,应用是血液循环。这不仅要求我们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培养体系,还要求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应该更加综合化和通识化,以增强学生在新的科技革命中的适应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记者:在2020年9月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新的发展格局需要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作哪些调整?
马陆亭:办学和育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而时代正赋予其新的内涵——办学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育人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教育要培养堪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说就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科学成才。
新时代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即按事物本质属性发展的阶段。基础教育重点是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职业教育重点是建构符合类型教育特点要求的产教融合制度和办学教学模式,为学生多元成才搭建更多平台;高等教育重点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推进分类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
创新是心脏动力,应用是血液循环,都不可或缺。不同学校要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在知识传授、思维开发、技能训练的匹配关系上实现自己的育人目标,评价改革要针对不同学校的本质内涵有所侧重。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思考科技对教育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主动推动教学模式、办学模式、治理模式变革。
闵维方:这不仅要求我们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培养体系,还要求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应该更加综合化和通识化,以增强学生在新的科技革命中的适应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大学需要拓宽专业设置,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学科。要形成灵活丰富的课程体系,注重促进文科、理科、工科等领域的相互交叉与融合。
大学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选科、选课、转学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使教学计划更有弹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大学还要改变封闭式的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的新思想。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科研和种种形式的服务,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机构及生产部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使企业和社会各界更有效地利用大学的创新平台,要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
增强教育体系与社会匹配度
教育体系与社会的匹配程度,是检验发展是否科学的基本指标,匹配程度越高,国家发展就越健康。面对新发展格局,重要的是不能剑走偏锋,服务国内大循环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样重要,应在教育体制机制建设上予以保证。
记者:面对新发展格局,现有的教育体制机制需要进行哪些改变?
闵维方:面对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和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大学自主办学的能力,激发大学的创新活力。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并不断完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要全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总之,我们必须加快教育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马陆亭:教育体系是对一个国家教育情况的基本描述,对内是路径,对外是标识,对个人成长与社会用人的影响巨大,需要定型和稳定,属于基本教育制度范畴。教育体系与社会匹配程度,是检验发展是否科学的基本指标,匹配程度越高,国家发展就越健康。调整的教育结构体系,目的是增强自身科学性及与社会的匹配性,理想的教育体系应该稳定且能自主调节。
结构反映状态,体系反映关系。面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结构体系应能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满足百姓个性要求。教育需要面向供应、消费各环节,主动调节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主动参与国内生产供应链完善和全球产业供应链调整,增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针对性,服务国家产业体系的自主安全和丰富人民群众的选择需要。
“双一流”建设高校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育一流人才,关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由“0到1”的突破;应用型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服务区域产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技术院校要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作基本的办学模式;中小学要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要务,成长需要什么,就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今后要改革的内容。
体制是制度架构,需要稳定,机制体现运转衔接,应有柔性。改革要改掉不好的,或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好的东西,则需要坚持和坚守。体制机制建设的方向是适应普及化教育需求和学习型社会需要,具体的衡量标准就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即大政方略目标清晰可控、基层个体实践充满创新活力。
“宏观有序,微观搞活”,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呈现形态。面对新发展格局,重要的是不能剑走偏锋,服务国内大循环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样重要,应在教育体制机制建设上予以保证。
图 / 摄图网
转载请按照此格式注明来源: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微信号:yixuejzw)
特别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推荐 ●
考研&同等学力:
考研 | 这些院校确定线上复试!针对三种复试形式,如何准备?
考研 | 22所自划线高校已公布2021年复试分数线!大家急需做哪些准备?
考研 | 初试成绩已公布,官方攻略要收藏!【附:近5年分数线】
同等学力 | 纯干货!2021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报名流程详解!【附: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大纲、要求、医学样题】
同等学力 | 距离21年同等学力报名还有31天!如何高效备考?【附: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大纲、要求、样题】
两会:
热议 | 委员之声:盘点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热门议题
观点: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分享、赞和在看哦